<address id="tlltz"></address>
<address id="tlltz"><noframes id="tlltz">
    <sub id="tlltz"></sub>
    <dfn id="tlltz"><th id="tlltz"></th></dfn>
    <pre id="tlltz"></pre>
    <big id="tlltz"><pre id="tlltz"></pre></big>
        <form id="tlltz"></form>
        <address id="tlltz"></address>

          <noframes id="tlltz">

          <sub id="tlltz"><sub id="tlltz"></sub></sub>

          <p id="tlltz"></p>

          中咨視界

          蘇于群 施麗宣 | ?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
          發布日期:2022-06-06 作者:蘇于群 施麗宣 信息來源:中咨研究 訪問次數: 字號:[ ]

          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

          ——以河北省易縣清西陵為例

          蘇于群 施麗宣

          摘要:在文旅融合、數字經濟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眾旅游新需求、智慧文旅新業態正穩步推進文旅產業迭代和服務升級。在這一形勢下,準確把握遺產地旅游發展趨勢,突破傳統文物型旅游景區開發手段,是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的重大課題。清西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陵寢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體現了清朝的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態文化和風水文化。目前清西陵存在世遺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展示系統落后、旅游要素配套欠缺等問題,應通過提高遺產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加強與周邊村落聯動發展、推進遺產數字化和研學旅游等策略,進一步打造清西陵世界遺產文化旅游IP,推動清西陵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運營策略;對策建議;遺產數字化

          引言

          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更要體現在文化方面,以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強國建設。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時提出,“要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文化遺產發展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研究變得至關重要。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其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意大利作為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制定了科學化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實現了文化遺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埃及注重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每年選派專職從事文保研究人員赴歐美等科技先進的國家學習;法國利用數字化再現技術將巴黎圣母院“搬”到線上,虛擬孿生“圣母院”將于2024年上線……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完善制度、引入技術和豐富業態等方式推動了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一直積極響應世界遺產的5C( 可信度、保護、能力建設、宣傳、社區等5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戰略,諸如大運河、長城等規模龐大、保護管理復雜的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獲得國際組織贊譽。

          當前,人們對中國文化遺產內涵的認識逐漸深化,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對傳統保護對象的概念認識呈現出新的發展變化。一方面隨著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遺產將從旅游活動中獲得新生,形成“生活+學習+成長”三位一體的文旅體驗新方式,這既展示了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又能夠實現遺產活化后融入日常生活游憩的社會屬性;另一方面,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與人類社會環境密不可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必將是與民生改善、環境優化、公共事業相輔相成、多元一體的“大遺產”體系。

          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與建筑傳統的杰出代表,闡釋了中國幾千年傳承的世界觀和儒家禮制等思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清西陵作為清代陵寢的代表,反映出滿漢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展示出清代皇家獨特的陵寢制度、墓葬習俗、建筑特征和宗教文化。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該類遺產,一直是當今社會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清西陵為例,按照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發展趨勢和要求,提出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目的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利用文化遺產,促進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生態保護、產業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整體提高,最大化地發揮其公益價值,弘揚中華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陵寢類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清西陵

          一、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一)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截至2021年,我國世界遺產總數為56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8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見表1、圖1)[1]?!?020年世界遺產展望》顯示,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中,全球整體狀況處于“好”和“較好”的比例為63%,中國該層級的比例為89%。我國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總體保護狀況良好,無瀕危狀態的遺產地。我國已成為近年來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遺產整體保護狀況明顯優于國際平均水平的國家。

          表1 中國世界遺產分類匯總表

          圖片來源:《城市觀察員》官方帳號

          圖1 我國世界遺產分布圖

          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在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不斷推進世界文化遺產地能力建設,健全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完善法律法規,出臺規范性技術文件,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在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中支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126個項目,共計6億元[2],出臺《長城保護條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等百余部世界文化遺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構筑銅墻鐵壁。

          當下,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充分利用專業機構、新技術和新力量,秉承生態為民、科學利用的理念,將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改善民生,帶動了地方生態環境優化和經濟發展。遺產地通過開展適當的旅游展示活動,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手工藝制作等相關產業發展。2018年,我國世界遺產地為地方帶來直接旅游收入143.75億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過1246.2萬人次,占全國入境游客總人數的9.7%;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累計吸引游客3.88億人次(數據來源:央廣網),為助力精準扶貧、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陵寢類遺產地旅游及保護現狀

          陵寢類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分布,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印度的泰姬·瑪哈爾陵和德里胡馬雍陵;埃及的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和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朝鮮的高句麗古墓群;韓國的高昌、華森和江華的史前墓遺址;馬里的阿斯基亞王陵;希臘的韋爾吉納的考古遺址等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印度泰姬·瑪哈爾陵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中陵寢類遺產是一類獨特的文化遺產,包括明清皇家陵寢、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其貴族墓葬3項(見表2)。近年來,在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重要指示下,國家不斷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科學處理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讓世界文化遺產在保護、活化中更好地傳承。鑒于陵寢類遺產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使其對保存環境和外部影響十分敏感[3],這決定了其保護和利用都應更為謹慎。

          表2 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分布情況

          現階段,陵寢類遺產地除了加大力量對其文物及重要遺址進行監測、修繕、修復等保護管理外,在旅游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部分文化遺產及文保單位將展示方式推陳出新,在以露天原址展示和場館展示等靜態陳列展示為主的基礎上改進創新,利用全息成像、VR虛擬現實技術、AR推拉屏、場景復原等數字化技術,建立了新的展示體驗模式——數字博物館。2017年,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實現了更廣泛的宣傳推廣效應。二是在旅游發展方面,除了將遺產本體作為觀賞、游憩和愛國教育場所外,周邊村鎮及民俗文化也成為游客青睞的空間場所。明十三陵依托村莊開展的農家院、采摘園、垂釣園成為游客觀賞景區之余游憩休閑的最佳選擇;清西陵腹地的西陵鎮忠義村,依托近300年歷史的滿族風情特色,形成了以“吃滿家飯、住滿家屋、品滿族風情”為特色的農家旅游品牌。另外,著名陵寢類遺產地接待游客量也比較可觀。2021年“五一”小長假,秦始皇陵博物院接待游客量達30萬人次;2022年“清明”小長假,十三陵特區(含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75萬人次(數據來源:央廣網)。由于受保護要求和技術限制,大多陵寢遺產處于未開挖、未開放展示的狀態,遺產地整體利用程度較低,旅游形式仍然傳統單一,產品開發創意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做好遺產活化、文旅融合和文化自信的大文章。

          清東陵世界文化遺產標志碑

          二、陵寢類遺產地發展趨勢

          (一)遺產內涵擴展成為發展主流

          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4],這意味著遺產地深耕文化內涵、細作傳承外延的趨勢越發凸顯。陵寢類遺產地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既是物質遺產,也包含一切與人類發展過程有關的工藝、技術、禮儀、風俗習慣等非物質形態文化[5],既是構筑起文化遺產完整性的組成部分,也是遺產保護賦能“文化富?!钡幕?。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正成為各地發展文旅產業的特色消費內容與地標性旅游吸引物,其將不斷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生機,在價值挖掘闡釋與傳播中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在滿足中國當前需要的同時也具有世界意義。

          (二)內容創新活化成為核心動力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業不斷優化產品與服務供給,一系列供需適配的文旅消費新業態、新內容破局出圈,高附加值的文旅產品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寵兒”。陵寢類遺產地作為獨特的文物和文化資源,應積極推進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再闡釋”“再生產”“再創造”“再推廣”“再消費”等創新舉措和活化方式,用好歷史文化遺產,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與現實生活有機互動,在文創網紅產品、文化沉浸式體驗和研學教育等方面釋放遺產地價值潛力,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成為增進全民族歷史認知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明顯陵

          (三)科技賦能遺產地轉型勢不可擋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各個行業中不斷滲透,數字科技賦能文化遺產地的效能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持續加速。未來,通過人工智能、5G+VR/AR等技術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創新手段,將在文化傳播、保護、轉化、創新實踐中實現全新轉型升級,為我國文旅新業態發展、新技術革新、新模式開拓打牢根基,并塑造“傳統”與“時代”完美契合的嶄新路徑和體驗空間,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萍假x能遺產地將不斷采用新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散發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多元融合發展逐漸成型成勢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提到,“要深入推進融合發展,積極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等國家重大戰略?!七M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理順文物保護單位與旅游景區關系,提升文化遺產類景區管理水平?!盵6]未來,遺產地將更多的從發展的角度謀篇布局,以科技賦能文物保護,以文化傳承賡續民族團結根脈,以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走進群眾、深入人心,將世界遺產與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相聯系,與民生改善、環境優化和公益事業相聯系,逐漸形成多元融合的“大遺產”體系。

          三、清西陵保護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清西陵保護區發展現狀

          1.基本概況

          清西陵位于北京西南98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最后一處帝王陵墓群。清西陵保護范圍8300公頃,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園寢3座、王爺園寢2座、公主園寢1座、阿哥園寢1座,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為輔的陵區建筑。陵區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2位公主、6位阿哥,共計80人[7]。陵區內矗立著千余間宮殿和百余座石建筑,構成一處規模宏大,坐落有序、巍峨磅礴的古建筑群。對研究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陵寢內外古樹參天,現存15000余株古松和20萬株幼松,有“中國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之譽。古建筑環抱于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竟相崢嶸,構成完整的帝陵文化生態系統。

          清西陵

          1961年,清西陵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9日,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20年1月7日,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5A級旅游景區。目前清西陵對外開放的有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以及永福寺,各座建筑群各具特色和價值。清西陵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同時反映出中國獨特的世界觀和儒家禮制思想。清西陵是河北省文化形象名片,更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如今的清西陵保護區硬件設施逐漸完善、整體環境不斷優化、管理服務持續升級,大景區格局基本形成。2019年,清西陵游客量突破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

          清西陵—泰陵石牌坊

          2.運營管理

          清西陵早期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由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負責,其機構設置相對簡單且均與文物保護直接相關。2012年11月,保定市正式成立了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對轄區行使管理、監督、協調、服務職能,下轄綜合辦公室、財務處、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處、社會事務管理處、規劃建設處等部門,完善了原有機構職能。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的成立,有效解決了該區域由于條塊分割而形成的行政管理、社會事業、文物保護、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和矛盾,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清西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近年來在保護區發展中,管委會以文物保護為根本,不斷深化“旅游+”發展模式,通過“旅游+文化”、“旅游+體育”等多種形式,注重節慶活動打造,不斷推進景區向旅游綜合體縱深方向發展。近幾年推出了祭祀大典、滿族廟會、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徒步大會、半程馬拉松、攝影大賽、動漫季等活動,這些精彩活動與景區一起形成了新時代的清西陵文化。

          (二)存在問題

          1.文化遺產內涵挖掘不夠

          清西陵從雍正八年(1730年)建泰陵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期間共185年,是大清帝國從繁華到衰落的縮影?,F階段,清西陵保護區對其文化遺產內涵的挖掘還有待深入,科學研究與文化展示及傳播存在一定的脫節。文化遺產的挖掘僅限于清西陵陵寢建筑群主體、陵寢建筑形制藝術等物質層面的展示,缺乏對皇家喪葬禮制、祭祀禮儀以及中國傳統孝道、家族宗法、宗教等相關非物質文化層面的深入挖掘利用。

          2.景區展示闡釋系統落后

          限于傳統的展示理念和技術手段,清西陵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主要是以建筑物、構筑物原址展示為主,輔以場館展示的靜態展示方式。建筑物內陳列的文物數量和種類不夠豐富,且展示形式較為陳舊,游客無法在參觀中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有關歷史文化,從而難以起到傳播遺產文化的效果。同時,此類傳統的展陳方式已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學習體驗需求。

          3.旅游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清西陵在創建5A景區過程中大力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其各項硬件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但旅游接待服務層面仍顯不足。從旅游交通供給來看,由于各陵區距離較遠、交通不便,僅有中巴車且車次有限,無法滿足游客多形式、時效性的交通需求。從旅游服務供給來看,景區服務缺乏人性化設計,如景區內商品售賣集中在游客服務中心,限于陵區規模較大,游客步行購買小食、飲用水等休憩物品距離較遠、極為不便。從消費產品供給來看,目前景區內旅游商品的供給水平與景區高質量發展仍有差距,文旅消費供給亟需升級。

          4.運營管理缺乏模式創新

          清西陵目前仍處在大眾旅游初級階段,即以觀光游覽為主,景區發展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其次,景區運營中參與式、體驗式項目供給不足,無法適應游客日益多樣化的新消費需求。如清西陵在特定日期舉辦的祭祀大典活動,其演出內容吸引力不強,缺乏互動和參與感。三是景區線上運營“流量”不足。目前清西陵已建成“一平臺、兩中心、四板塊”的智慧旅游系統,APP服務平臺、官方網站、官方微信、電子導覽系統等智慧服務系統已上線運行。但目前來看,線上平臺存在內容陳舊、更新較慢且服務不全等問題,科普及文化宣講內容較少,網上旗艦店尚未搭建,線上與線下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及互動,制約了遺產地宣傳及網絡營銷。

          綜上,清西陵景區目前面臨的遺產內涵挖掘和展示的局限、文化體驗形式的單一、旅游接待服務的欠缺、商業業態的低端同質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制約其可持續發展,其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體驗差、消費率低。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迭代升級已經迫在眉睫,清西陵應緊跟旅游新消費需求與偏好,從文物活化、文化主題、形象美學、沉浸演藝、科技創新、商品創意等全方位進行升級,方可從眾多層出不窮的旅游產品中獲得新生,再續輝煌。

          清西陵—崇陵

          四、清西陵保護區發展對策建議

          (一)深挖遺產資源內涵,注重文化價值傳播

          清西陵作為我國陵寢類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應堅持保護第一,不斷提高其資源吸引力才能在市場中取得較強的競爭力。首先,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品牌。在深入挖掘清西陵遺產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多維度提煉遺產資源所蘊涵的核心文化內容和意義,在保護好、傳承好的基礎上創新業態,打造清西陵全新文旅IP。第二,提升遺產展示利用水平。通過全面的主題梳理,完善現有展示內容,運用科技手段豐富文物展現形式,在傳統文物展覽的基礎上增加互動體驗和交流,提升游客體驗感,增強粘性。第三,推動解說詞提檔升級。結合清西陵景區游覽路線長、景點多等實際,形成不同時長、不同類型的解說詞,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旅游群體。同時,堅持繼承與創新并重,結合歷史典故全力講好清西陵故事,弘揚世界遺產文化價值。

          (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打好“景區+村鎮”組合拳

          文化內容、價值傳播和優質服務是旅游業的核心[8]。在服務方面,首先,應注重旅游服務提質創新。從游客消費需求洞察出發,增強智能化旅游服務設施投入,通過引入無人智能售貨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提升景區內新零售便捷化和品質化,提高旅游服務滿意度。二是,豐富旅游服務形式。采取一定的沉浸式體驗和參與模式,通過情景規劃與體驗設計,豐富體驗內容、活化景區運營。如圍繞雍正帝推出具有代入感和現場感的情境體驗劇,增加游客的參與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三是,優化保護區及周邊旅游交通服務。通過構建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運輸服務,加強與周邊旅游景區的交通連接形成聯動游覽線路,科學規劃線路及站點設置,提供保護區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務。在景村聯動方面,一是依托清西陵周邊“守陵村”等傳統村落,打造集吃住游購娛一體的清代滿族風情小鎮,不斷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增強遺產地文化體驗及旅游休閑功能。二是強化與周邊城鎮統籌規劃,注重歷史景觀保護與城鎮整體形象塑造,引導周邊村落更新。三是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村鎮產業轉型相結合,形成景村聯動型產業集群,以期實現遺產保護與周邊村落發展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三)加大科技創新應用,推進遺產數字轉型

          近年來,旅游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加速,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推動著旅游業的生態融合和業態創新,為旅游運營管理智慧化帶來更多機遇。清西陵景區應順應時代發展,注重自我提升和創新,通過數字科技助推景區轉型升級。一是科技賦能遺址展示,打造線上線下“雙線”融合模式。運用數字孿生技術,融合AR/VR、三維數字化技術對清西陵景區進行數字刻畫與場景模擬,構建遺址保護、研究、展示三位一體的認知模型。同時,開通云直播、云游覽、云演藝和云體驗等功能,通過線上線下展示傳播,進一步拉近文物與大眾的距離,增強文化遺產的傳播力。二是創新實現清西陵世界文化遺產智慧化治理,加強數字化技術全流程應用。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旅游體驗和服務品質,通過大數據掌握旅游活動信息、分析挖掘旅游熱點和游客興趣點,推動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從而實現旅游服務、管理、運營智慧化。三是開展文物數字產品試點,打造景區全新數字消費業態。依托清西陵較強的文化IP屬性,開發文物數字藏品,以騰訊幻核、阿里鯨探及NFT中國等為平臺,將文化遺產與年輕群體喜愛的NFT(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藝術相結合,推動文化遺產更加年輕化、數字化、生活化。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清西陵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示范。

          未來科技5G時代

          (四)推進文旅研學融合,建設國家研學旅游示范基地

          教育雙減政策實施后,研學旅游需求集中釋放。清西陵是一處涵蓋清史文化、帝陵文化、滿族文化、建筑文化、風水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載體,是青少年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圣地和接受歷史文化教育的豐富課程資源。清西陵保護區應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突出傳承創新,推進國家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圍繞清西陵考古和價值內涵研發一批強化我國清朝歷史和中華文明教育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研學實踐活動課程,打造具有寓教于樂功能的專用設施和展演交流場所,豐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內容,進一步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同時應注重挖掘周邊滿族村落核心特色,圍繞非遺項目開發特色課程,將滿族特色歌舞、節慶、傳統手工藝、飲食等開發成研學體驗活動,在研學產品的“遺產”元素下弘揚教育價值。

          (五)注重景區文創開發,拓展旅游消費空間

          消費模式創新是我國旅游業當下的熱點,隨著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的旅游文創產品逐漸興起,如故宮文創、金沙文創、三星堆文創等,文創產品已成為傳播文化的良好載體。圍繞清西陵文化IP打造多類型、多形態、多領域的文創產品,是當前清西陵景區傳播遺產價值、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應深入探尋清西陵遺產資源的當代價值,打造與遺產文化相結合的高端工藝品、紀念品、收藏品等,活化歷史建筑,滿足游客將“文物”帶回家的需求。第二,以游客需求為導向,將產品設計貼近日常生活,可考慮與布魯可、樂高等國內外知名品牌跨界聯合,通過形式多樣的系列文創產品,展現文化內涵的同時拉近與游客間的距離。通過不斷引入新手段、新模式,強化消費體驗參與感,全面塑造清西陵世界文化遺產旅游IP。

          清西陵

          綜上,推動中國世界遺產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要以保護管理為先、以提升內涵為要、以服務大眾為本 [9],在保持遺產文化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堅持沿襲與創新相結合,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聚焦保護區重點項目建設,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助力遺產地提質升級,通過在遺產保護中實現創新性發展,激活世界遺產生命力,讓世界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泉州申遺成功!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里查[EB/OL].中國政府網,2021-07-29.

          http://www.gov.cn/fuwu/2021/7/29/content_5628260.htm.

          2.國家文物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綻放光彩[EB/OL].國家文物局網站,2021-08-02.

          http://www.ncha.gov.cn/art/2021/8/2/art_722_170289.html.

          3.張穎嵐.秦始皇帝陵文化遺產地資源管理對策研究[D].陜西:西北大學, 2008.

          4.習近平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5-19(007).

          5.單霽翔.全球視野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新發展[J].當代中國與世界, 2022(5):53-68.

          6.國家文物局.中共中央宣傳部等3部門發文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EB/OL]. 國家文物局網站,2022-02-20.

          http://www.ncha.gov.cn/art/2022/2/20/art_722_173031.html.

          7.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主頁[EB/OL].清西陵官方網站,2022-04-24.

          http://www.qingxiling.com/index.php?p=488.

          8.宋瑞,宋昌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球旅游業新趨勢及啟示[J].文化和旅游決策參考,2022(1):18-23.

          9.劉曙光.面向“十四五”:以守正創新推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高質量發展[EB/OL].中國世界遺產網,2020-11-15.

          https://www.sinowh.org.cn/Mobile/Article?ArticleId=1e277c34-d8ed-4a0e-a2ff-c93024362297.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